English| 旧版回顾| 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评论
2018你好,新时代
2018-01-02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分享到

  随着新时代画卷的缓缓展开,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回首2017年,有冷有暖,有笑有泪,有呐喊,有激情,有砥砺奋进的成果,更有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这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九大召开,为中国也为地质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为地质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

  时代的华章,必将在新的奋斗中书写。在这2017年成为历史的时刻,我们请来了多位地质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结合新时代,发表新见解。或许,这来自深沉思索的点点火花,将会聚成光,照亮我们的2018。

  挖掘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数字财富

  赵鹏大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样的,地质工作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内容、新特点。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影响不可忽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那样:“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策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互联网+地学”时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处在大数据系统中,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数据也产生数据。人被网罗在数据中,不是自觉地去利用数据,就是被数据利用。大数据时代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链的形成。数据链的基本环节是数据,人类的一切活动产生数据,然后由数据分析整理后变成信息,信息经过研究分析变成知识,经过种种专业化、模型转换、计算变成知识,再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也就是知识经济,进一步转换为物质财富。我认为大数据时代数据链的关键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转换为财富,才能体现数据的价值。这个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数据,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现在很多工作都还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我们强调大数据,就一定要强调完整的数据链。建立大量的数据库,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要把数字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体经济、变成产品,产品要变成有效的服务。知识如何变成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有实际意义的产品和财富产出,才算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出现。大数据时代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我们必须追求实现数据链完整的循环。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科学的形成。数据科学按照鄂维南院士的说法,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数据,用数据的方法研究科学”。地质工作离不开数据,就需要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因此目前我们正在编写《数字地质学》教材,要让这门课成为所有地球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每个行业都离不开自己的数据科学,今后不仅是自然科学,就是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等都会有自己的数据科学。大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这就必须懂得如何处理分析数据,如何从数据产生知识、再从数字知识转换为数字经济,变成财富。

  不同学科的数据有不同的特点,如地质学是数据密集型科学,其数据大多是抽样获取的,因此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源性、多元性,另外,还经常具有混合性,即不是单一成因的。还有地质数据的代表性,如获取到的数据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代表性、数量的代表性等等都很重要。任何行业的数据都有自己特点,不能笼统地用相同的方法来处理,因此不同学科要有自己的数据科学。

  另外,大数据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或途径,以前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现在是用数据驱动来产生一些结论,即“数据密集型的知识发现”,这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被称为“第四代科学范式”。同样,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和建立数字思维、定量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有很多新的特色,我们必须要掌握、适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否则就会脱离实际需要。这其中,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们建议把《数字地质学》推广到地球科学的各专业,就是从培养学生开始适应大数据时代。

  同时,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会产生科学伦理问题,例如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纳米技术可以建设一个世界也可以毁灭一个世界。同样,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如果不被保护,就没有隐私可言。因此,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需要科学伦理研究的跟进。大数据时代如何合理有效使用和规范使用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建立全球共同遵守的规则,遵循科学伦理道德,才能造福人类。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者观察:大数据很忠诚,它真实记录人们的每个足迹,深藏功与名;大数据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据,拒绝流言蜚语;大数据很友好,它提供各种权威参考,服务无处不在。世界已经进入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谁拥有了丰富的数据,谁就拥有了主动权。作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和最接地气的科学,地球科学理应站在时代最前沿,建立自己的数字科学,让一个个地质数据变成知识、再从数字知识转换为数字经济,最终变成财富,引领地质事业迈入新的时代。

  开创生态国土建设新局面

  陈从喜

  生态国土建设是国土资源部党组为落实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重要任务。国土资源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

  生态国土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优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以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为保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国土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和考评制度,加快开创国土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生态国土的内涵主要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强调了国土资源的生态价值;二是拓展了国土资源的利用空间;三是体现了资源和环境的有机统一。生态国土强调了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属性的统一,生态国土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生态国土建设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创新有偿取得方式,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国土资源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利益分配、资源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利用和利益共享。

  二是资源保护与资源保障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的恢复能力为底线,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以不影响国家资源供给安全为底线,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是资源收益和分配的关系。坚持以国有土地、矿产和海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资源所有者权益,体现国有资源全民所有性质。资源收益要充分体现全民所有,并适当向资源所在地倾斜,重点用于环境治理、生态补偿及民生保障等方面支出。

  四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科学划定中央和地方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事权,落实地方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责权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服务和监管,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上下互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生态国土建设的基本框架需要从目标层、路径层和基础保障层3个方面加以构建。

  目标层包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国土资源领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而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生态国土建设路径层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资源产业绿色发展、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统筹陆海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等5个方面。

  基础保障层是促进生态国土建设任务顺利实施,保障生态国土目标完成的基础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基础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和培养生态国土文化等。

  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每一个国土资源人都要把生态国土建设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生态国土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统计室主任)

  编者观察: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提出“努力开创生态国土建设新境界”,将生态国土建设提升到崭新的高度。无论从生态国土的概念还是内涵,都表明其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保护有力、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具体体现。生态国土建设,是国土资源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国土资源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努力攀登世界地学高峰

  赵文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已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全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和进一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新时代,地质工作除找矿外,还要更广泛地参与解决经济发展、新产业的催生、生态建设、新的城乡建设、国家安全建设以及文明建设,解决涉及的重大地学难题。人们需要新深度和新领域的地质认识,还需要从全球角度来探讨这些重大问题发生发展演化的规律,寻求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要求地质工作要实现大转变,广泛参与到国家发展之中。

  《国家基础研究规划》中提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新要求。

  要解决我们面临的重大地学科技问题,也必须走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的供给是科技源头的供给,“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和“魂”。

  比如深部找矿问题。“深部与浅部成矿条件不同,深部会有什么矿、产出状况怎样”等问题我们知道的很少。不了解探测对象和其主要特点,就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和开发新的找矿技术方法;不了解成矿条件和规律,就不清楚找矿方向,到哪里部署找矿工作,也无法估算资源远景。因此,现在深部找矿最需要的是,花大力气攻关探索深部成矿条件,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深部找矿方法技术,以适应深部探测和深部找矿的新需求。

  又如:中国的地质灾害问题很大,地震、滑坡泥石流严重;采矿和选矿加工的绿色改造,垃圾的加工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改造大沙漠、黄土塬与有害土地,建设好生态环境;推动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保护区的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等等。

  再如:中国有几万亿吨的煤炭,埋藏不深,又形成了开采条件,如果能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难题,那也意味着中国最大能源问题将获得重大转机。

  我国要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要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解决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重大难题中,中国地学界也必须有所作为,如全球岩石圈运动、地震与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和预报、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重要矿产形成和分布、深空探测与天灾防护、水资源等等方面,敢于突破,攀登高峰,以保护好地球、保护住人类和动植物。我们要能与全球同行共同奋斗。

  科技创新、科学理论的突破,从根本上讲要靠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重视人才,要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保证。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者观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没有停止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和提升。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每一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所提供的“加速度”。地学研究和地质工作是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的研究与工作,新的时代会遇到新的尝试与机遇,也会碰到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地质人如何能抓住机遇、解决问题、完成挑战,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大力推进3.0版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郝爱兵

  地质工作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又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我国专门性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城市地质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6个城市,开展了以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为主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可称为城市地质1.0版;2008年以来,城市地质调查进一步从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拓展了调查内容,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集群化,可称为城市地质2.0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还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些都对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城市地质工作正在向多要素综合调查、全过程支撑服务、多层级协调推进的3.0版迈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探明城市地质条件和地下空间资源禀赋特征,构建地下地上一体的“透明城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撑服务城市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布局建议,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地热清洁能源、优质土地和地下水、地质遗迹等优势地质资源调查,支撑服务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开展空天地一体化资源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城市资源环境变化情况,支撑建立可感知的智慧城市;建立地质数据资料信息服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安全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服务产品。

  构建责任明确的多方协调联动机制是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重要保障。城市人民政府是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主体,应在经费投入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并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地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在政策措施探索、标准规范制定、重大科技问题攻关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示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对试点示范城市予以适当的经费支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积极落实资金和有关政策保障措施,借鉴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统筹部署推进本行政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各地勘单位、各类相关机构和企业可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美丽城市建设。(作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

  编者观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地质工作的舞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山间野外、戈壁荒漠,地质人的使命也不仅仅是“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在“大地质观”的指引下,地质工作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看到,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质量调查、地质遗迹保护……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地质人的“战场”。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加入到城市地质工作的队伍中来。在城市地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许多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瞄准市场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城市地质成果有效地转化应用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地质图件和报告变成城市管理者能够看得懂的“语言”,从而被认可、被应用,真正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正是当务之急。

  矿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孟旭光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对矿业行业而言,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必须从绿色矿山入手,严格按照标准,应绿必绿。

  就在前不久,煤炭、冶金、有色、砂石等9个行业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审查,有望在2018年颁布实施。在这9个行业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中都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矿区绿色覆盖率应达到100%。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谋而合。

  绿色矿山是对传统粗放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变革,更加注重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其核心是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和融入矿山规划、建设和资源利用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企业社区和谐化等“六化”为目标,切实促进矿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绿色矿业也是一种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资源价值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高形态的矿业发展方式。从2007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提出“推进绿色矿业”的口号,到《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提出2020 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再到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理念深入人心,实践日见成效。

  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必须完成三大目标任务:转形象——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转方式——探索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促改革——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必须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制定领跑标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勘查、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符合中央和时代发展要求,契合矿业形势,顺应社会期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特殊资源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对政府而言,是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新定位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对企业而言,是履行社会责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现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任务。

  矿产资源是发展之基、生产之要。进入新时代,矿业的基础和先行产业地位没有变,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更加严峻。从矿业大国发展为矿业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条件,矿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规划所所长)

  编者观察:“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其中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绿色矿山、绿色矿业,成为国土资源工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曾经,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如今,绿色将成为新时代矿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矿山增添更多绿色。

【字号: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2017国土资源10大关键词
· 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2018年新年献词
· 第49次部党组会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